自从2008年中国进入高铁时代至今,高速铁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高铁列车在各类恶劣环境条件中运行的情况越来越多地出现,导致以乙丙橡胶(Ethylene-Propylene Rubber, EPR)电缆为代表的列车供电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受到了极大挑战,尤其是在高寒等极端天气出现频繁的地区,EPR电缆终端出现整体绝缘性能下降,击穿事故频发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列车的安全运行。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高铁列车将在环境更为恶劣的中亚及西伯利亚地区运行,EPR电缆终端将面临更加严苛的低温环境考验,对其运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有关EPR电缆在高寒环境下频繁出现击穿故障的原因,以及终端整体在低温环境中的绝缘特征都不明确,使得高寒地区列车结构设计和试验检测均缺乏相关的理论依据,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高寒环境下EPR电缆终端击穿过程及界面间放电特性的研究,提高列车供电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EPR电缆终端大多是由多层应力控制管(Stress Control Tube, SCT)经热缩方式制作而成,其EPR/SCT的界面间放电特性是评估电缆终端绝缘性能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低温条件下终端内界面间放电特性有助于其结构的优化和改进。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各类电缆终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材料特性与绝缘缺陷特征检测方面:
综上,有关电缆终端内绝缘材料性质与优化设计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于界面间放电性质有了一定的探究,但是以上研究大多是针对常温或高温状况,对于高寒环境下EPR电缆终端的放电特性以及击穿过程的研究一直较为缺乏,导致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于频繁出现的高铁列车电缆终端击穿故障的解决缺乏必要的参考与指导。因此研究高寒环境下低温对终端结构特点与绝缘性能的影响,是一项具有重要实际工程意义的课题。
针对高铁列车EPR电缆终端在高寒环境下频繁出现击穿故障的问题,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对其击穿过程和放电特性进行了探究。
图1 试验样品和试验系统示意图
图2 局部放电试验系统原理
基于EPR电缆运行中“受压不受流”的特殊工况,建立能够模拟高寒环境的高电压低温试验系统,选用32根高铁列车中实际运行状态良好的电缆及终端作为试验样品,测量了不同低温条件下EPR电缆终端局部放电信号特征,并观察界面间刷形放电痕迹和形态,分析低温下交界面处材料性质差异对终端结构匹配性及界面间放电发展特性的影响,为高寒环境下EPR电缆终端结构优化及状态检测提供依据。
图7 不同温度下SCT与EPR间界面应力测试
图11 试样d55受典型放电烧蚀后痕迹
研究者最后得到如下结论:
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2020年第3期《电工技术学报》,论文标题为“高寒环境下低温对乙丙橡胶电缆终端界面放电特性的影响”,作者为白龙雷、周利军、邢立勐、李丽妮、项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