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是煤矿自然灾害的重要根源,当煤矿开采中不能及时有效地检测和抽放瓦斯时,极易发生瓦斯事故,严重威胁到煤矿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影响矿井正常生产。瓦斯气体最主要的成分为甲烷,为保障矿井作业安全进行,需要对甲烷浓度进行快速准确检测。
目前煤矿井下甲烷检测手段有很多,主要方法有气敏半导体法、热催化法、红外激光光谱法、热导率法和光学方法,但是这些检测方法存在反应较为迟钝、系统复杂和维护困难等问题。
智慧矿山中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对甲烷传感器提出易集成、实时性强的新需求,而纳米材料科学的突破性进展为这种高性能的气体传感器提供了物质基础。采用碳纳米管(CNTs)和氧化锌纳米线等材料作为放电电极的微纳电离式传感器,利用微纳米尖端产生的高场增强因子,可在低电压下实现气体电离,其电离效应的宏观电特性(放电电流、电压)能够识别气体浓度,具有响应快(10-4 s)、易集成、低功耗的优点,有望解决气体在线准确测量的问题,引发国内外多家研究小组对其开展研究。
课题组长期研究微纳电离式传感技术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问题,系统地探索了常压N2背景下传感器结构、极间参数、极间电压对O2、SO2、NO2等多种气体的单值敏感特性,通过计算第一电离系数α分析了电场强度对气敏单值规律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电离机理,基于泊松方程计算了从阴极纳米尖端至阳极的静态电场空间分布,并结合目标气体与背景气体的电离化学反应定性分析传感器放电电流随气体浓度变化的规律。
相关研究已经表明,微纳电离式传感器具有辨识多种气体种类(O2、Ar、NH3等)的能力,并且响应速度和稳定性良好,但对其电离效应动态机理的深入研究还不完备,因此缺少对传感器性能优化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研究甲烷等易燃易爆气体的电离效应,首要保证的就是放电安全性的问题,传感器内部电离动态过程的分析可以为实验提供安全放电的理论参数。
由于将湿度、光照条件等相关参数都包含在内的电离体系过于庞大复杂,因此先考虑空气中最主要成分氮气(N2)对甲烷(CH4)放电过程的影响,在明确其内部机理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其他因素的作用。
因此本文针对微纳电离式传感技术在矿井甲烷检测方面所面临的问题,通过理论建模研究甲烷在带有微纳米尖端微米级间隙下的动态放电过程,分析甲烷在微米级间隙下从安全放电向击穿放电过渡过程及关键参数,研究该电离式传感器对甲烷浓度敏感的内部机理并分析其敏感性能。
图1 仿真计算模型
本文通过理论建模研究甲烷在带有微纳米尖端微米级间隙下的动态放电过程。首先分析放电过程的电场畸变对放电安全性的影响,阐述安全放电状态下的电子输运过程;其次系统研究甲烷内部电离效应与器件宏观电流密度的联系及机理;最后计算并分析该微纳电离式器件对甲烷浓度的敏感性能,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本文的机理仿真研究为微纳电离式器件敏感易燃易爆气的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对制备适用于智慧矿山物联网的高性能气敏传感器具有良好借鉴意义。